南京“时间银行”搬上区块链:用技术激活善意之海
2019-12-03 14:27:11来源: 人民网-舆情频道 阅读提示:近日,南京建邺区将通过公益行动进行互助养老的“时间银行”搬上区块链的新闻引发各界关注。这种新型的互助养老将给未来的养老模式带来怎样的改变,成为讨论焦点。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显示,截至11月25日,已有相关网络新闻3745条,APP文章752篇,微信公众号文章4125篇。
舆情要点
据媒体报道,10月起,南京建邺区桃园居社区试点在支付宝里存储公益时间、兑换养老服务,且整个流程被记录在区块链上。11月20日起,这种方式将推广到全区。
“时间银行”是一种互助养老新模式,志愿者做好事的“公益时”可存入“银行”,未来为自己或他人兑换相同时长的养老服务。事实上,早在2012年,南京就开始试行“时间银行”,破解养老服务主体不足的问题。但因时间存储和兑换的周期长,经手机构多,容易在记录过程中发生错误甚至遗失;志愿者迁离当地后,数据如何在多地流转、通兑也是问题。此次,整个流程引入了区块链技术,防止丢失或被篡改。借助区块链,未来还有望实现“养老公益时”全国通兑。
南京市建邺区委研究室主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下,南京市“时间银行”的注册志愿者已有2.6万,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养老的理解更加开放、倡导互助,很多年轻人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养老志愿服务,他们并不觉得做这种志愿服务是负担,而是享受付出的乐趣。而且,志愿者积累的公益时长,可以留到自己老了以后用,也可以为父母等亲人兑换服务,还可以传给后代,或者捐给“时间银行”,赠送给有需要的孤寡老人使用。
这种全新的概念和养老模式一经报道,便引起广泛热议。11月20日,中国青年报社官方微博针对“异地互助养老你愿意尝试吗”话题所作的调查显示(4557人参与),65.3%的受访者愿意尝试“时间银行”,14.8%的受访者持相反态度,19.9%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舆情反馈
◆ 《深圳特区报》:“时间银行”存下的不仅是时间
作为一种互助养老新模式,“时间银行”开辟了一种新的养老力量源。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后,公益时间可存入“银行”,未来为自己或者亲人兑换相同时长的养老服务。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创新之举,不仅与我国人口结构和社会发展步调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现阶段居家与社区养老资金与服务人力不足的困境,为老人、子女乃至社会减轻养老压力。
年轻时“我为别人”,年迈时“别人为我”,“时间银行”存下的是时间也是爱心。在一存一取之间,“时间银行”构建起一个带有传承性的良性循环,为整个社会的互助养老打下基础。当时间点滴汇聚,当爱心相互融通,社会温情将充分涌流。
◆ 《楚天都市报》:“时间银行”映照技术养老的暖意
应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时间”的存储和兑换公开透明,防止丢失或者被篡改,不仅永久记录在链,将来的某一天,还可以跨机构、跨区域通兑。这里有两个显而易见的亮点:一则,公共养老服务与公益志愿服务“无缝链接”,拉长了老年人养老服务供给侧的供应链。客观地说,至少也部分缓解了行政兜底的压力。二则,区块链技术为养老服务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其真实社会场景的应用价值在“时间银行”上直观凸显。
激活志愿服务的滴水成海之力,真正实现“帮老人=帮自己”,借助5G语境下区块链等迭代技术的杠杆效应,为技术养老找到更多的暖心之路——这,大概才是“时间银行”等项目的最大价值与启迪。
◆ 《广州日报》:“时间银行”如何让人乐存爱取?
“时间银行”在国内不算新鲜事了。如果从上海一些社区探索“时间储蓄式为老服务”算起,“时间银行”在国内已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从一些前期实践的案例来看,不少地方以社区为“主战场”来推进展开。尽管这种本土化的模式便于找到贴合群众的需求、形成迅速落地的试点,但由何种主体为“时间银行”输出足够的信用保障一直存在着争议。
从本质上说,“时间银行”为人们提供的是一种信用产品,它终归要提供双向的互助服务,创造“收支平衡”的机制。人们为他人提供服务,并据此找到适合的服务,实际上是在时间存储和兑现之间实现一种等价的匹配。通存通兑只是创造这套“收支平衡”机制的前提条件之一。要让“时间银行”发挥善治的功能,让人们真正乐于储蓄、喜爱支取,还需要打破服务资源稀缺、服务地域狭小的障碍,吸引更多地方、更多的人、更丰富的资源参与进来。
网民观点选摘
@嘟嘟的:这个想法非常好,希望可以持续下去,全国通兑。
@fang-芳草:点赞,一些在异地工作的子女,可以存点时间给父母,相当于在外地直接赡养了父母,非常好的创新。
@举世无双的美:如果体系逐步完善,比子女花钱请人照料老人更好一些。那些主动去做公益养老的年轻人,看到老人就像看到自己的父母或者未来的自己,相信也会尽心尽力。
@意难平:很好的想法,但是也会担心未来谁来保障兑付。
@石秀明也:听起来是挺不错的,就是不知道可持续性如何。
舆情观察
当下,我国老龄化速度正在加快。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2.49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7.9%。同时,养老成本逐步提高,相关服务人员短缺,许多老人会选择居家养老。“时间银行”作为一种互助养老模式,近年来,在舆论场的讨论不少。因此,话题刚出来时,即有人指出,互助养老的模式并不算新潮,而且“时间银行”的概念一些地区也早已提出,当下,最为关键的是如何保障“互助”“时间存取”能够真正地落地实施,并且有序地运行下去。
此次南京将“时间银行”搬上了区块链,无疑是走在潮流前端。其给互助养老带来的改变以及现实可操作性,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既然是被称为“银行”,信用保障即是其能持续运营的关键。业界专家表示,区块链技术,可确保“时间”的存储和兑换公开透明,防止丢失或者篡改,还可以跨机构、跨区域通兑。舆论普遍认为,倘若这一新兴技术,能真正解决通兑、信用风险等问题的后顾之忧,就意味着解决了过去大家对“时间银行”能否持续运营的担忧,能够真正帮助这一创新模式更好地落地实施并大范围推广,分担当下养老所面临的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当然,“储户”的数量保障也是“时间银行”能否顺利运转的重要方面。有评论指出,“时间银行”这一模式在全国而言,还只是刚刚试点起步,储户还不够多。接下来,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让更多的社会组织、企业参与进来,开发出丰富的互助场景与应用,让海量用户数据创造出巨大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此外,“时间银行”兼具公益属性的特质,让其与良好的道德风尚天然融合。要在陌生人社会中建立一种信任,除了技术、制度的创新,还需要文化的建构。
总的来说,“时间银行”存下的不仅是可供通兑的时间,还有整个社会的善意。科技创新,为这份善意实现了流通的可能,从而引导整个社会向更和谐的方向发展。舆论呼吁,希望相关机制不断完善,吸引更多的人到养老“时间银行”储蓄,同时也期盼“时间银行”早日能在全国推广,实现服务时间全国通存通兑。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舆情分析师 杨蓝)
手机上海养老网
扫一扫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