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健康保险蓝皮书披露:健康险上快车道、“浓度”却低
2019-11-14 09:20:30来源: 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在国内保险业转型中,寿险业务去年出现负增长,产险业务去年也呈现低增长状态,而健康保险业务保持高速增长。作为我国第一部关于健康保险发展的研究报告,《中国健康保险发展报告(2019)》9日在上海健康医学院首发。
这部20万字蓝皮书的共同主编、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保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阎建军研究员披露,继2018年增速达到约25%之后,今年前三季度的最新数据显示,健康险增速超过了30%。不过,我国健康险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相比,“浓度”水平还非常低。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保基本、保全面,还保个性】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我国要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而根据“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到2022年要建成上海市健康保险交易平台,支持商业保险机构推进健康保险产品研发创新,同时也推进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自愿购买商业健康保险。
在这一系列皮书的共同主编单位,上海健康医学院校长黄钢表示,如果说政策性的医疗保险“保基本”,保的是常见病、多发病;那么,商业性的健康保险就可以进一步“保全面”,比如以疾病险为主的健康险产品,正从重疾险发展出专病险等多元性、个性化产品。
新的健康保险蓝皮书表明,截至去年上半年,我国市场上经营健康保险业务的主体约150家,其中专业保险公司7家、寿险公司71家、养老险公司4家、财产险公司68家——较2016年新增12家,较2015年新增23家。总体上,我国健康保险保费增长处在“快车道”上,2017年全行业实现保费4389亿元,同比增长8.6%;2018年则实现5448亿元,同比增长24.1%。
【每人一年消费尚不足400元】
阎建军研究员分析认为,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中国有望从中高收入国家发展为高收入国家,无论投保能力还是投保意识,在保险领域的健康险方兴未艾,需求侧正进入迸发阶段,同时供给侧也在发力,健康险被各大保险机构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在“健康中国”整体战略推进下,预计未来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年均增速将超25%,2020年的市场规模就将达到1.3万亿元。
2011-2018年健康保险密度 单位:元/人(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然而,国内健康保险消费,从2011年的每人51.3元增长到2018年的每人389.1元,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比如以日本、德国等国为例,一般为每人每年3000元至4000元,美国更是超过了16000元。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在国内范围的横向对比中,健康险前十大区域市场近年整体保持稳定。广东(不含深圳)、江苏、山东(不含青岛)、北京、河南、四川、浙江(不含宁波)、上海、河北、湖北等传统保险区域省市均在保费收入排名十强中。
2011-2017年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占比(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从民众获益角度看,蓝皮书发现,2012年以来,健康保险的赔付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占比快速上升,2017年达到2.51%。可以说,健康险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但与成熟市场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
【管好健康,功夫还在保险外】
对于人口大国、老龄化社会而言,健康险其实是刚需。论人均“健康期望寿命”,也就是在健康状态下的生命周期,全国平均水平不到70岁,其中上海平均水平为70多岁,但与惯常考量的“人均期望寿命”80多岁相比,可能有十年左右的光景都是在非健康状态下生存。
针对这一现状,健康险产品如何提升“浓度”?专家认为,恐怕不能就保险而保险,功夫还在保险外。事实上,不论“健康中国2030”还是“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都提出“丰富健康保险产品,鼓励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甚至明确:培育“互联网+医疗健康+保险”模式,推动健康保险从理赔型保险向管理型保险转变。
从事后理赔前移至事前管理,需要专业人才。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还没有一所高校开设健康保险的核保核赔专业方向,不过上海健康医学院已在上海唯一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下开出健康保险方向。蓝皮书主编、校党委副书记于莹研究员表示,在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之初,全国还只有一二十所高校有同样的专业设置,但短短两三年间,已有几十所高校建立起这一本科专业,本校招生规模也几乎翻了一番,达120人。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在日本,政府层面的基本医保与市场层面的健康保险之外,就有第三方机构从事健康险的服务和管理,他们作为专业人士,为用户特别是老年人群进行健康管理,在未病和已病状态下均最大程度为其争取利益,让健康险行业良性互动和进步。
原标题:寿险负增长、产险低增长,中国首部健康保险蓝皮书披露:健康险上快车道、“浓度”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