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这个镇的“便民小站”让村民生活更充实
2019-10-16 14:03:33来源: 上观新闻 作者:茅冠隽 “咚咚锵、咚咚锵”,大门两侧站了两排身穿红衣的腰鼓队员,敲锣打鼓地迎接观众进入,人人脸上喜气洋洋。待大家坐定后,四个护旗手迈着整齐的步伐把国旗护送到旗杆下,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大家齐唱国歌,随后小组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广场舞《点赞新时代》、快板《虹桥风光好》等精彩节目竞相上演……
这不是哪个剧院组织的国庆文艺演出,而是崇明建设镇虹桥村斜桥睦邻点近日举行的“庆国庆、话重阳”联谊活动,观众、护旗手、腰鼓队员、演员全都是睦邻点周边村民。“点长”倪锦周自豪地告诉记者:“别看我们只是个村里的睦邻点,但活动搞起来一样有声有色,大家非常喜欢!”
像这样的睦邻点,建设镇目前有120个。自2017年起,建设镇为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开始探索“庭院学堂·睦邻点”建设,如今已是遍地开花,这些“便民小站”不仅充实了村民生活,也成了村民自治的新平台。
让“闲下来”的村民有事做
近年来,崇明农村地区土地流转力度加大,土地集中后由大承包户进行规模化经营,这让不少农民减轻了劳作压力。另一方面,如今崇明不少年轻人在上海市区或外地求学工作,多数中老年人平时见不到子女,也无需为下一代操劳,有了更多闲暇时间。闲下来之后怎么办?“除了散散步、跳跳广场舞,以前很多村民不知道还能干什么。尤其是一些老年村民,电视看不清也看不懂,就捧个收音机在屋檐下坐着,一坐就是大半天,也不知道收音机里放的是啥节目,就是图个热闹。”建设镇事务办副主任杨玉蓉告诉记者。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吃穿不愁,但村民们也有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建设镇副镇长黄慧告诉记者,2017年,镇里探索建立了“庭院学堂·睦邻点”,为村民搭建邻里互助交流、老年终身教育和村民自治的平台,把社区教育、文体活动、村民自治的触角延伸到各睦邻点上。
一开始,镇里将每个村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域,一个村设4个睦邻点,全镇共设52家,今年这个数字已增加到120家。“睦邻点没有硬性场地要求,都是人缘好、人气旺、能力强的村民户自己‘贡献’出来的。”杨玉蓉告诉记者,村民们自愿把自家客堂间、“前头屋”(即堂屋、祠堂)改造成客堂间,摆上几张桌子、几把椅子,简单准备些茶水、瓜子、水果就能开展一次活动,小巧灵活、经济实惠,镇里会酌情对睦邻点给一些茶水费、电费补贴。“如果部分活动需要设备支持,镇里事务办、事业办、文广站、社区学校等单位部门也会提供,我们还给每个睦邻点都订阅了《老年报》、《益寿文摘》、《大众医学》等报刊,供村民们自由取阅。”
灵活,是睦邻点活动的一大特点。不仅场地灵活、设备灵活,活动时间也非常灵活。镇、村对睦邻点活动频次不做硬性规定,各点位可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安排活动时间。有的点位周边老人喜欢早睡,活动就不安排在晚上;有的点位上村民提出,工作日要带小孙子,活动就安排在周末;有的点位上村民建议活动最多到上午10时,再晚了就要耽误回家做午饭,“点长”就会把活动安排在早晨。
睦邻点从“1.0”版发展到“3.0”版
经过数年发展,建设镇不少睦邻点已从“1.0”版发展到了“3.0”版。“1.0版,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2.0版,就是点位上能自主组织有主题的活动;3.0版,就是活动有特色、有亮点,能‘拿得出手’。”杨玉蓉说。
虹桥村的倪锦周,今年已有70多岁,他的睦邻点上有一支20人左右的“彩娥腰鼓队”固定开展活动,这支腰鼓队成立于2017年10月,由原乡村医生黄彩娥发起。睦邻点成员利用晚饭后的业余时间到广场上进行排练,2年来,这支腰鼓队在村、镇及其他场所进行了多场演出,受到连连好评。
蟠南村的“点长”沈家兴,退休前是一个体育老师,家里哑铃、羽毛球、乒乓等体育设施一应俱全,以前是自己在家锻炼,如今他也发动睦邻点周边村民一起跳操,强身健体。虹桥村的郁企超则在睦邻点上自编自创自演了不少快板作品,主题各异,有宣传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有宣传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不仅如此,各睦邻点还立足自身特长,由活动型团队向功能型、公益型团队转型,走出满足自我需求的“小循环”,走上社区公益服务、村民自治的“大舞台”,发挥村民在村级事务中自我管理、主动参与的作用。
浜西村“点长”杨美英,做事风风火火,组织能力很强,她的睦邻点以政策宣传为特色。每逢区、镇、村里有什么政策需要解读,杨美英都会提前复印好相关材料,在活动上现场分发,然后简明扼要地拎出要点来讲,讲到大家都听懂为止,每次活动还都做非常详细的台账交到村里。“以前的政策宣讲,最多到村民组一级,如今有了睦邻点,政策宣讲的‘触角’进一步向下延伸,打通了服务百姓的最后一公里。”杨玉蓉说。
建设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百余个睦邻点,就是百余个“自治平台”和“工作基地”:“各睦邻点主动关注身边村级公共事务,共同讨论后形成意见建议,为村庄建设出谋划策。如移风易俗、丧事简办等,大家讨论后会把意见建议记录在《社情民意》记录本上,集中反馈到村委会,各睦邻点成员还自发加入村‘红白理事会’劝导队、无违村创建巡逻队等志愿服务队,协助村委会第一时间发现问题。”
资源精准配送提高村民获得感
“每天蹦蹦又跳跳,健康身心身体好;每天乐乐又笑笑,焕发精神喜来到;每天呼吸新空气,沐浴阳光无烦恼;荤素搭配营养全,适当运动人不老。”这是“彩娥腰鼓队”一名队员自编的顺口溜。倪锦周告诉记者,自从有了睦邻点的活动,村里搓麻将打牌的人少了,无聊的时间少了,生活更充实了。“大家专心练舞步、用心背歌词,比以前更快乐了。”
睦邻点活动也让不少村民的心态更积极、邻里关系更紧密。重阳节前夕,不少睦邻点都组织村民开展了“自制重阳糕”活动。建垦村睦邻点“点长”吴惠兰组织20余人制作了糕点,并分发给周边高龄老人;界东村睦邻点制作了印式糕400多块,村两委班子成员将这些印式糕打包好并送到高龄老人家中。浜西村“点长”沈美丽也常开展为老公益活动,包五彩饺子、织围巾帽子等送给周边的高龄、独居、残障老人。
杨玉蓉告诉记者,镇里也为睦邻点活动精准配送了不少资源。去年,镇上将各条线资源进行了整合,组织了一个涵盖法律、日常急救法、食品安全、健康养生、未成年人保护、消防安全等各类内容的“讲师团”,到各睦邻点进行巡回宣讲。“来听的人不少,大家都说内容非常有用。”
此外,为做大做强“庭院学堂·睦邻点”这个村民自主参与的服务平台,镇里每年都开展睦邻点评选,确定各睦邻点星级。镇里还在睦邻点开展健康趣味运动会、食品安全知识竞赛、养生厨艺比拼等主题活动,拓展活动形式,吸引更多村民积极参与。“我们希望睦邻点影响力越来越大、覆盖面越来越广,成为镇村两级与村民、村民与村民之间的沟通平台,让村民拥有更多获得感。”黄慧说。
手机上海养老网
扫一扫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