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爱老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截至去年年底,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2.49亿,占总人口的17.9%。如何满足老人需求?怎样提供更优质的养老服务?一些海归尝试着给出自己的答案:建养老小镇、办养老院、发力技术创新……
1
把爱洒进老年人的心间
武汉市武昌区徐东社区大家庭养老院的院长陈卿,算得上远近闻名。
2008年,徐东团结村启动城中村改造,陈卿家5000多平方米的房子被拆,开发商补偿了35套还建房和160万元人民币的现金。此时,在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后进入职场的陈卿决定回国,用自家分得的房子筹办养老院。
建养老院的想法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为弥补陈卿父亲当年因忙于生计无暇照顾老人的遗憾。父子二人一合计,卖掉9套房子换得现金,又把剩下的20多套房子统一装修,在闹市之中打造出了一个能够让老人舒适享受生活的温馨乐园。
2013年7月,陈卿的养老院正式开张营业。近4000平方米的区域内设置了198个床位,老人居住的每个房间内都配备了独立卫生间和浴室,院内还有空中花园和可供老人休闲的娱乐活动区。
“夕阳产业、朝阳事业、微利行业”,陈卿曾用这十几个字来描述自己投身的养老行业。市场培育期长,潜在风险也不小,路虽艰难,但他觉得心中很满足。
开业之初,陈卿也陷入过因入住老人太少,养老院亏损严重的窘境。但慢慢地,依靠服务和口碑,老人越来越多,现在的入住率一直维持在80%左右。
对老人而言,子女的陪伴才是最温暖的爱。陈卿最初想了个办法,养老院的费用只能月付,不支持手机转账,只能现金支付,为的就是让子女多来这里陪一陪自己的父母。“现在移动支付被普遍使用,其实我们这里也不例外,很多老人的家属都习惯移动支付,但他们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积极配合我们的要求,来养老院支付现金,即使是手机转账,绝大多数人也是来养老院转。”陈卿欣慰地说。
2
探索医养结合 “三位一体”模式
深入探索医养结合机制,2009年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获得商业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的周斌致力于开发的莱阳·威德健康小镇已经成为山东省32个省级服务业特色小镇培育单位之一。
今年3月,全新的烟台莱阳市人民医院正式搬入新院区,医院由原来的莱阳第二人民医院迁建而来,是当地政府与企业的PPP合作项目,周斌正是项目社会资本方的负责人。新的人民医院之所以令人眼前一亮,是由于在项目规划之时,就将医院和养老院纳入同步规划建设,从而打通了养老与医疗之间的通道,实现医、养、康“三位一体”的医养结合模式。
周斌向记者介绍说,在“家中有医,医中有养”的发展思路之下,老年公寓与人民医院通过连廊相接,并在老年公寓房间内统一配套安装了“一键自救”系统和供氧系统,在此居住的老人若遇到紧急情况,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治疗。对于长期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来说,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在“医疗”与“养老”间转换,实行动态管理,“‘无病做保健,小病不离床,大病不离院’,通过医养结合为老人营造富有品质的生活居所。”
由于护理人员人力成本增加、老年人对服务价格的承受力有限等原因,一些养老机构的确处于经营困境。就在不久前,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德胜街道的双旗杆社区养老驿站悄然关门,这个由几位海归联手打造的养老驿站一度成为社区老人休闲娱乐的热门场所,而现在,因经营不善谢幕收场的结局不禁令人唏嘘。
如何能够实现养老机构的持续健康运营?周斌认为,要把握市场规律,养老机构从一开始“有人来”到后来“留住人”,其间需要很多努力,不仅要求养老机构提供周到服务,也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的多方努力,共同帮助养老机构“行得稳”“走得好”。
3
技术赋能
养老产业迎新机遇
在上海,一种社区嵌入式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正在以“长者照护之家”的形式辐射到更多用户,也为居家养老提供了更多技术层面的选择。
2007年,在美国硅谷工作的丁勇回到国内,与从德国、澳大利亚留学回国的几个海归共同创办了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大家有着共同的初心和照顾老人的经历,也更清楚地意识到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有多重要。他们决定,通过开发新技术和产品,提高养老服务质量,让老人在家中颐养天年,在自己最熟悉的环境中快乐生活。
丁勇回国时,父亲被诊断出患有帕金森病。为了平衡照护父亲与工作,他开发出一款软件,让自己不在家时也能实时了解父亲的动态情况。
在爱照护提供的服务中,“床”变得智能而高效,也被赋予了更大责任,床上安装的传感器可以防止老人因久卧而增加生褥疮的风险;老人去洗手间的时间比平时长,就可能触发警报并发送至相关联系人……通过一系列自主创新和开发的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丁勇尝试用科技的思维来解决当前护理人手不足的问题。他相信,信息技术未来将在养老服务业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老年人更喜欢在家中或者在社区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养老。通过技术,可以帮助老人在自己的环境里与专业人员对接。服务一个老人需要多少‘兵种’呢?护理员、护士、全科医生、康复治疗师等十余种,技术相当于把不同‘兵种’之间的工作语言翻译成大家共同认可的‘握手协议’,在未来它可以更好地提高协同效率。”丁勇对本报记者说。
如今,丁勇的团队已发展成覆盖上海大部分地区的养老服务提供商,并将业务辐射到北京、宁波、兰州等地500多个社区,甚至拓展到韩国、日本,为国内外20多万户家庭提供智慧养老服务。丁勇说,应多关注老人的“能”而非“不能”,“积极养老”很重要,要在巩固和强化老人尚拥有的能力方面下工夫。这也是养老理念的进步。
本报记者 孙亚慧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5月25日 第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