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和社区养老的瓶颈如何破?去年被确定为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后,长宁区先行先试,于近期制定完成了《长宁区关于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实施办法》《长宁区关于鼓励养老机构开展社区延伸服务的实施办法》等5份配套文件,通过政策创新“组合拳”,强化顶层设计,破解供需矛盾,促进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新政将于9月5日起实施。
图片说明:协和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老人接受健康监测
长宁区已经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17年底,全区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0.51万人,占户籍人口35.3%。长宁区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章维预计,到2020年,这个比例将达到40%。长宁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和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目前,全区有114位百岁老人,高龄独居老人约6000户,此外,长宁区正在开展更为严谨的认知症筛查,全区失智老人群体的数量预计也在万人级别,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居家和社区养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突出。
图片说明:长宁新政鼓励机构积极开展日间照料等社区延伸服务
“9073”养老服务格局中,居家和社区是基础,但发展相对滞后。章维表示,此次5项政策的制定,核心就是根据“放管服”的要求,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通过政府资源,撬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增加服务供给,补齐居家和社区养老方面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市场发育不成熟、服务能级不高的短板。其中,《长宁区关于鼓励养老机构开展社区延伸服务的实施办法》有意打破“9073”格局壁垒,推动机构与居家和社区养老的融合,鼓励其积极开展日间照料、护理、助餐、助浴、助医、助洁、精神关怀等社区延伸服务,对符合条件的机构给予开办补贴和运营补贴。
老年人的需求是制定政策的出发点。章维举例说,认知症照护作为刚性需求,无论是居家、社区还是机构养老,服务供给都远远不足。长宁区以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契机,率先探索打造“分层分级的认知症照护体系”,构建“前期筛查—社区预防—家庭支持—专业干预—照护机构入住”闭环。为填补“后期专业干预和入住照护机构”环节上的缺口,将在市级补贴的基础上,对认知症照护专区和认知症日托再予以建设和运营补贴。又比如,老年人对社区医养结合需求非常强烈,长宁区此次制定政策,明确鼓励在有条件的街道推广社区卫生站、护理站、居家养老服务站‘三站合一’医养结合综合体模式,初步计划是在今年年底推广到5个街道。
政策创新“新”在哪儿?章维表示,此次政策“组合拳”的力度是相当大的,其表现之一,就是提出扶持小微嵌入式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对市级财政不补的200平米以下的为老服务设施也给予补贴,使其融入“一中心、多网点、全覆盖”的社区养老布局,让更多老年居民实现“就近养老”。此外,除了开办补贴等一次性的补贴外,本次新政尤其关注机构提供为老服务的稳定持久,实行运营补贴。如对开展助餐和助浴服务的机构,根据年服务量,分档给予运营补贴;对提供日间托养服务的,按照不低于当年度服务总收入50%的比例予以补贴。
图片说明:金福养老院实训点
此次,长宁区还针对养老服务人才的短板,出台了相关意见,支持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形式的多样化,完善养老服务人才激励政策。目前长宁区已建立1个养老实训基地,4家养老护理培训机构,长宁还在全市率先开展了认知症照护的专业培训。此次政策明确,自2018年至2020年,将力争培训养老从业人员3000人次。
章维表示,通过政策组合拳,长宁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有望量增质升,服务设施供给将会更加充足,“一中心、多网点、全覆盖”的社区养老15分钟生活服圈进将会进一步完善。据了解,仅今年,新长宁集团、万宏集团就盘活闲置资源近30处用于建设各类社区托养设施,目前已建成6家,在建10家。全区由社会力量建设的认知症长者照护之家2家、日托4家,60%的民办养老机构都开展了社区延伸服务。目前,全区已引进或培育了颐家、福寿康、金福、申养、友康、华康等一批在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化、连锁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机构或企业。(长宁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