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由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组织编写的《中国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2021版)(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发布。时隔 14 年后再版更新的《指南》,侧重疾病预防、强调全病程管理、鼓励多学科参与,首次纳入了伦理、安宁照护等内容。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王华丽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此次更新的《指南》首次增加了安宁照护的内容,建议根据患者及家属的需求,在认知障碍后期选择积极照护和安宁照护而且要强调个体化。
“十余年来,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代表的老年认知障碍类疾病的研究和临床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痴呆的预防、干预、药物、理念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有了很多新成果及新经验,从诊断分类、临床诊疗到预防策略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指南》的再版和更新时机已经成熟,并且甚为必要和紧迫。”《指南》主编、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心理科于恩彦介绍,新版《指南》主要包括概述、预防与干预、评估与诊断、治疗与康复、居家与机构照护、照护者支持、推广和实施等7个主要板块。此外,新增了可控危险因素、生物标志物、伦理、安宁照护等8个方面的内容,丰富了评估、多学科协作、非药物治疗等内容。
新版《指南》在强调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及注重诊断治疗的基础上,突出预防、早期干预、居家管理与康复三大特色,强调全病程管理的理念。
由于目前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在治疗方面尚无有效方法可以逆转或阻止疾病进展,因此,预防老年期痴呆的发生尤为重要。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肖世富介绍,认知功能损害是一个缓慢的渐进过程,在没有进入痴呆前的状态都是干预的时机,而主观认知功能减退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则是干预的重点时期,要突出强调早期干预的作用。实践证明,生活方式的改变能够预防痴呆并且可实施操作,如多用脑、健康饮食、戒烟限酒、控制“三高”、多运动等。对于具有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以及主观认知功能减退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人群,需要提前进行早期干预,延缓疾病进展。
此外,一旦病人进入痴呆状态,则进入了漫长的康复期,期间虽然仍在进行必要的治疗,但生活照护和康复则是主要的内容。
新版《指南》提到,照护的质量决定患者的生活质量,照护者的精神状态影响着痴呆患者的生存状态,因此,科学的、符合患者个性特点和家庭条件的照护与康复至关重要。
“痴呆居家照护强调个体化,并无定式,必须结合每个患者和家庭的自身特点随时调整照护技巧和干预措施。”王华丽表示,这也意味着,临床一线工作者,依旧需要与患者和他们的家庭合作,进行长期的疾病管理。
王华丽认为,应该为照护者提出照护的目标、措施、照护内容、环境布置等方面的建议,并为老年期痴呆终末期的安宁照护提出建议意见,还要对照护者负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注重给照护者赋能并尽可能提供更多支持。
推荐相关
本站原创文章可转载,但需注明来源于本站,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本站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任何联动责任,本站概不负责。
客户服务热线:021-61090198转8044或400-775-9967 邮箱:editor@shanghaiyanglao.com
本站版权所有:上海新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shanghaiyanglao.com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55077号-2
工信部网站链接:http://www.miitbeian.gov.cn/state/outPortal/loginPortal.action
手机上海养老网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