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都市中的随迁老人——失去熟悉的生活 他们该如何走出异乡焦虑?
2021-07-12 00:00:00来源: 西安晚报 作者:马相
收藏(0) 赞(0)



  不少随迁老人成了喧嚣都市中的“隐形人” 记者 马相 摄


  李晓的妈妈前年从榆林老家来西安帮她带孩子,在陕北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刚来时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楼上楼下的邻居一个也不认识。李晓的妈妈除了带孩子、做饭、做家务,再没有事情可做,一天说不了几句话。在李晓的妈妈看来,虽说大城市生活很方便,但还是没有农村老家待着自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并扎根城市,一些原本留在家乡的老年人为了更好地养老和照顾第三代,就像李晓妈妈一样选择投奔子代,成为一个特殊的人群——随迁老人。201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这几年随着二胎政策的落地,随迁老人的群体还在不断扩大,三胎政策出台后,这个人群还会继续增加。


  现实摆在眼前,很多随迁老人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虽然经济需求得到了保障,但情感需求的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来自农村的随迁老人失去了原先熟悉的生活空间和活动场所,碍于语言和文化差异难以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内心孤独苦闷无处疏解。背井离乡、牺牲自己生活的随迁老人成为喧嚣都市中的“隐形人”。


  故事一


  “等孙子不用接送了,我就回去了”


  59岁的刘阿姨就是这样一位“隐形人”。年纪大了睡不着,每天早上5点,儿子儿媳还在睡觉时刘阿姨就起床了。简单洗漱后,她会走近半小时路程的菜市场去买菜。“家门口也有卖菜的,卖得太贵了。”刘阿姨说,买完菜她要回家准备早餐。儿子和儿媳匆忙吃完早饭就要上班去了,平时刘阿姨要负责把孙子送到幼儿园,下午再接回来。中间这段时间她会干家务,中午休息睡一觉,起来看一会儿手机上的短视频。因为中午家里人都不在,午饭刘阿姨一般都凑合着吃,有时候煮个玉米就是一顿饭。她说一个人的饭实在不好做,一做就多,做少了也划不来开火,下午把孙子接回来后再准备丰盛些的晚饭,这也是她一天吃的最多的一餐。


  晚上儿子和儿媳都有各自的事情要做,要不在家加班或者拿着手机在看又或者带着孩子出去玩。这个时间段,刘阿姨一般都会坐在小区院子里。院子里有跳舞的阿姨们,但刘阿姨从来没有参与过,她说自己年龄大了,学不会。也会跟一些老人坐在一起聊天,但刘阿姨只是听很少参与。其实她不是没有尝试过一起聊家常,可对方总是回答“哦哦”“嗯”。刘阿姨说的是甘肃静宁方言,可在小区里她还没见过静宁老乡,自己说的方言就连儿媳妇有时候听着都费劲,外面的人更是听不懂。


  以前在老家时,刘阿姨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和邻居一起聊家常,从来不用担心有谁听不懂的话。可现在她来西安已经快四年了,却连对门的邻居都不认识。每天晚上看着院子里其他老人聊天自己插不进去话的时候,刘阿姨总觉得自己是个“隐形人”。“孩子们也知道这个情况,他们都知道我在这里待着肯定不如老家好。”刘阿姨笑容中露出些尴尬的神情,她说:“再住些年吧,等孙子不用接送了,我就可以回去了,现在也是为了孩子负担轻点,我来了就不用雇保姆了。”


  故事二


  “每天过得太红火了,都不想回了”


  李晓的妈妈现在状态已经好了很多,带孩子三年,她已经不想着回去的事情了,这个转变还要从她加入小区附近的陕北秧歌队说起。一次和女儿出去遛弯时,李晓的妈妈发现城南城市立方商场外有很多扭秧歌的。陕北的秧歌可以说赋予了陕北女人跳舞的天赋,每个中年以上的女人拿起一把伞或是一把扇子都能扭几下。李晓妈妈算是看着秧歌舞长大的,在西安找到老家的“组织”,李晓妈妈很激动。从那天起,她每天晚上都要到城市立方商场去看秧歌。起初不好意思往里凑,后来看着看着也就心动了。专门让女儿带着她到钟楼附近买了一套扭秧歌的“装备”,跟在队伍后面跳。现在熟悉起来,她也逐渐进入状态,站位也越来越靠前了。“怎么早没发现这个秧歌队,之前一年多天天坐在家里没事干,把人心焦得,现在每天过得太红火(陕北方言:热闹)了,都不想回了。”李晓妈妈扭完秧歌经常这么说。


  从以前不说话、没事干,到现在每天下午早早就要吃了晚饭去扭秧歌,李晓说自己妈妈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加入了秧歌队的微信群,没事就和队友们约着逛个公园。“微信每天不停地响,大家在群里聊天,给这家孙子投个票,给那家买的东西砍个价。”李晓笑着说,她经常打趣她的妈妈,比“打工人”都要忙。 


  心理专家:


  关注情感需求 帮他们找到“家”


  传统文化中的“父母在,不远游”,如今已经在现实中翻转,城市中的“随迁老人”数量越来越多。他们承受着带娃的艰辛,经历着与迁入地的隔阂,有人希望早日还乡,有人割舍不掉对儿孙的骨肉亲情继续坚持,有人积极地融入新的圈子,也有人逐渐变成了异乡的“隐形人”。如何让随迁老人,尤其是农村来的老人过得快乐,已经成为子女们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难题。李晓妈妈的问题被一个秧歌队轻松解决了,但刘阿姨却因为不会跳舞、不会说普通话、找不到老乡依然惆怅着。


  西安市红会医院阎良院区精神心理科主任王礼群说,如果随迁老人的社会尊重、子女关爱、人际交往等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每日与孤独为伴,会对身心造成负面影响,甚至诱发心理疾病。因此,关注随迁老人的情感需求,帮助其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儿女来说,要对随迁老人付出足够关爱,如何关爱孩子就应该如何关爱父母。通常而言,儿女的言语、行为和引导方式,对于稳定老人情绪有着重要作用。儿女要对随迁老人多一些包容、忍让、陪伴、理解,多挤出一些时间和父母谈心,或带着孩子和老人外出逛逛;在放长假时,也可以带着父母回老家看看,让老人不要有太强烈的思乡之情。同时子女也要关注老年人心理状态,如果出现持续性焦虑、烦躁、失眠等问题,要到专业医疗机构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随迁老人也要努力让自己快乐起来,主动转变心态去适应异乡的城市生活,主动与儿女、亲属沟通生活过程中的难事,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走出家门结识朋友,通过谈天说地、倾诉心中不快从而排解迁移他乡的寂寞和孤独;要学会参与娱乐项目,文化水平高的老人可以参加老年大学,文化水平较低的老人可以根据身体条件适当做些运动,多培养唱歌、跳舞等兴趣,加入小区周围的广场舞团体。


  此外,王礼群还建议,为帮助随迁老人融入城市,政府和社会各方面也要不断努力,比如社区可以开展多样的集体活动,召集老年人们一起做美食、一起参加歌唱比赛等融合项目,让随迁老人在异乡找到“家”的感觉。

本站原创文章可转载,但需注明来源于本站,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本站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任何联动责任,本站概不负责。

客户服务热线:021-61090198转8044或400-775-9967 邮箱:editor@shanghaiyanglao.com

本站版权所有:上海新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shanghaiyanglao.com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55077号-2

工信部网站链接:http://www.miitbeian.gov.cn/state/outPortal/loginPortal.action

手机上海养老网

扫一扫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