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我国养老社会服务不足,可通过养老信托撬动社会力量
2021-05-31 09:54:00来源: 中国经营报
收藏(0) 赞(0)

  随着七普数据公布、延迟退休“板上钉钉”,养老话题不断被搬上台面。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的养老床位数为31张,未达到十三五规划的“35到40张”标准。与此同时,“养老护理员缺口已达上百万”“四部门警示养老骗局”等新闻也从不同侧面勾勒出我国的养老困境。


  面对“大量群体需要社会服务,但社会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现实,以及养老领域越发凸显的“信任危机”问题,关乎2.64亿人口的养老难题该何去何从?


  5月25日,在老龄社会30人论坛和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主办的专题研讨会上,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非营利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提出了“特殊需要信托”这个切口。在金锦萍看来,信托天然带有“对抗僵硬体制”的柔和性,能同时撬动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力量,让不同群体愿意贡献资源,产出养老服务。


  特殊需要信托:“老有所依”的可能性


  “对于老年人来说,都有可能在人生最后阶段面临失能失智问题。”金锦萍介绍,目前我国作为公权力机关的政府所提供的服务,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给付能力都存在不足。在这种背景下,“引入特殊需要信托”或许能提供一种“老有所依”的可能性。


  所谓“特殊需要信托”,意在为老龄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照顾护理、生活品质的改善等提供信托资金支持,同时不剥夺其获得基本社会福利的资格。信托资金的来源可以是受益人本身(自益型),也可以是除受益人以外的人(他益型)。


  “一旦财产被设定为信托,无论委托人破产、死亡或者解散,都不影响信托的存续。”在金锦萍看来,特殊需要信托所具备的财产独立性能始终保证受益人的利益。


  追溯根源,特殊需要信托形式最早被美国以立法形式确定,随后在澳大利亚、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衍生出新的机制和路径。2020年,我国深圳市落地了地方性办法,以“公益信托”的名义将特殊需要信托制度引入中国大陆。


  “现在的难点在于没有非营利组织愿意参与进来,一方面是定价问题,另一方面是信任问题。”金锦萍说。


  涉及到养老服务,“定价”二字是始终绕不开的话题。在金锦萍看来,假如要设置以老年人为受益人的特殊需要信托,很难定价,“因为很难知道老人寿数”。此外,由于每一个老年个体都具有特殊性,什么时候失能失智、持续多长时间都是未知数,因此,怎样划定服务级别、服务质量和价码,有没有可能出现某种资金池做调济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至少我们可以先在地方进行试点,让财力比较雄厚的地方把模式推进起来,说不定能在我们有生之年用上。”金锦萍提及,从目前的实操情况来看,澳大利亚、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模式可供借鉴,即由政府设立具有公权力属性的机构,为服务提供机构进行运营补贴,鼓励设立有利于老龄人利益的信托。


  养老如何打破信任桎梏?


  除定价问题外,特殊需要信托在我国推行的另一桎梏在于“信任”问题。


  “美国采用多元主义模式,靠舆论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督,政府在里面的作为空间不大。但在新加坡、澳大利亚,政府直接出面解决社会信任问题和托底难题。”在金锦萍看来,新加坡、澳大利亚政府之所以愿意托底,是某种程度上的“以小博大”,政府提供平台,以撬动大量的个体家庭财产进入到养老领域。


  具体到我国,不久前,全国老龄办等四部门曾联合发出风险提示,警示“以‘高利息、高回报’为诱饵实施非法集资活动,给老年人造成严重财产损失和精神伤害”。养老领域爆雷频出,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民众对养老相关领域的不信任。


  为此,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梁春晓表示,尽管信任问题是始终绕不开的难题,但我国现有的民间实践能提供某种借鉴。


  据梁春晓介绍,宁波奉化有一个佛教养老机构,150多位老人免费住在里面,每年年末,机构都有资金结余。“佛教养老机构有捐赠的传统,有生前捐赠,也有身后捐赠。”在梁春晓看来,佛教养老机构就扮演着“特殊需要信托”概念里的受托人角色,“大家都信任它”。


  此外,据悉龙海寺也有一个养老机构,每位老人每月交200元,机构运营的大量资金来源于捐赠,由于大量服务的提供者是志愿者,在这里,普通养老机构运营的两大难题(信任和服务)迎刃而解。“民间已经有了很多探索,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把它制度化。”梁春晓补充说道。


  关于信任问题,金锦萍的看法更为“现实”。“实际上,老年人到人生的最后阶段也没有太大的选择余地,不信任别人能怎么办呢?”在金锦萍看来,尽管听起来很悲凉,但当每个人发现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能够把自己托付出去是一种幸福。


  “当然,还需要匹配相应的信息公开制度、评估制度、监督制度等等,信不信是一回事,归根到底需要从制度层面本身提供一种架构。”在金锦萍看来,现阶段,只能先尝试着做,“把大量需求放进去,供给侧改革自然会跟上。”

本站原创文章可转载,但需注明来源于本站,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本站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任何联动责任,本站概不负责。

客户服务热线:021-61090198转8044或400-775-9967 邮箱:editor@shanghaiyanglao.com

本站版权所有:上海新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shanghaiyanglao.com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55077号-2

工信部网站链接:http://www.miitbeian.gov.cn/state/outPortal/loginPortal.action

手机上海养老网

扫一扫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