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新:创新居家养老模式 缓解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稳定发展冲突
2019-11-28 16:54:46来源: 北京市政协网 背景
目前我国正在快速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增长迅速、数量庞大的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对养老需求的增加与我国较为薄弱的经济基础和不完善的养老机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图片来源:中国网
北京市政协委员王以新认为,迫切需要建立一种适用于我国基本国情、能够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冲击的养老机制。
问题及分析
1、目前我国的养老机制主要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只有10%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而目前4-2-1的家庭模式也越来越多,随着经济压力的增大,生活负担的增重,子女既无多余之力额外为老年人购置楼房也无更多的精力给予老年人精心的生活照料,老年人对家庭的依赖感却愈发深厚,由养老问题所带来的家庭矛盾也日益增多,家庭养老的功能日趋弱化。
2、机构养老虽然可以暂缓家庭压力,但是机构养老在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方面的照料存在明显的短板:例如居住设施简陋、服务质量欠佳、康复医疗设备欠缺、不能及时就医、工作护理人员职业素养较低等等,老年人很难在养老机构里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和家庭的温暖。因此机构养老目前很难成为中国养老的主流趋势。
如何把政府、社会的机构养老模式与家庭养老模式结合,既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又能解决年轻一代人的家庭生活压力,是我们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居家养老作为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它不同于以往的家庭养老,它以家庭为中心、社区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投入小、经济和社会效益高,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可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稳定发展的冲突。如朝阳区“英智康复”模式是今后值得的学习和推广的,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养老院与康复中心并存,即有规范的养老机构、又有方便老人康复中心,还有对口的三级医院医疗技术扶持。
建议
一、加大政府投入支持,在社区建立养老机构
单靠家庭的力量来发展养老服务行业是不现实的,因此建议政府投入支持。如:在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养老服务机构,由政府资助在社区建立2000平米左右的养老会所,完善居住、娱乐、保健、康复、简单医疗等汇聚等各项设施,并由家庭提供老年人生活方面的需求。
在社区养老,“一碗汤”的距离不仅能够很好地弥补老年人离家的孤独感与寂寞感,又为子女创造了奉养老人的新方式。居家养老,在当代的大环境下,为养老事业开辟了一条新航线。
二、医养结合,为老年人的健康“护航”
就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而言,医和养是老年人最基本的需求。老年人是慢性病的主要群体,如何满足老年人医疗的需求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1)发挥居委会自我管理服务优势,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
作为慢性病群体的“主力军”,老年人的健康记录档案显得尤为重要。大多数老年人集多病于一身,治疗过程漫长,治疗方式多样。详细的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档案——可以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合作)能够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提供真实有效参考,为老年人的疾病治疗提供有效的保障。但老年人的档案管理是一项庞大而繁琐的工程,而社区居委会可以利用社区人员管理的优势,很好地为每一位社区老年人建立可靠的健康档案。
(2)居委会与社区医疗中心齐心协力共同为老年人提供“安心健康”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区域老百姓的医疗守门人。这样,不仅可以方便老年人出行看病,也避免了去综合医院看病难的困扰。这就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配备基础的、齐全的检查设备和医药品种,更重要的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拥有优质的医疗卫生工作者,切实为老年人的慢病缓解疾病痛苦,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康复医疗中心平台。让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三、发展“网—家”模式,创新养老新方式
根据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和十部委联合颁布《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指出“以信息服务网络整合建设为依托,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我们要汲取先进的网络技术,构建符合标准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中心,实现养老智能化。应用网络信息平台,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及时、高效的处理各种养老问题,提供更加优质的养老服务。同时,我们可以为老人提供“老人机”(一部集移动通讯和一键通呼叫器为一体的手机)或者在老年人居住的屋里安装“一键呼通器”实现点对点的服务。随时随地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快捷的服务。
四、发展优秀管理人才,提供核心保障
优秀的管理工作人员(如健康管理师)是保障养老服务行业能够有效持久的运营下去的关键。
一方面,国家要鼓励支持将优秀的管理人才下放到社区,保障养老事业的质量。另一方面要认真培养社区服务人员,定期举办职业规范化培训;保障人员工作要有专业性、规范性,持证上岗。
养老事业,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和各级事业人员共同努力;完善的养老机制,建立成熟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是推动养老事业持久发展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