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行医,与党同行:九旬老人从医七十余载耄耋之年仍每周查房
2019-07-05 15:57:11来源: 齐鲁晚报网 记者 王小蒙
收藏(0) 赞(0)
  齐鲁大地,有一位医者叫张茂宏,潜心从医七十余载,生动诠释大医精诚;在医学界,有一种坚持叫张茂宏,耄耋之年医人不倦,从未忘记医者本能。作为一名有着33年党龄的老党员、一位患者至上的纯粹医者,张茂宏教授始终恪守信念、一心为民、夙夜在公,始终不忘共产党人的本色,就像一面永不褪色的红色旗帜,亲眼见证并亲自书写齐鲁医学的蓬勃发展。

  退休不退志,从未忘记医者本能

  本来九十岁早就应该是一个退休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含饴弄孙的年纪,但是张茂宏教授却依旧活跃在医学界,不是为名也不是为利,仅仅因为他是一名医生,还有很多的病人在等着自己。

  2005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奉献大半生、时年76岁已经正式退休的张茂宏教授,又被医院血液科返聘,上班至今。“我对打牌、唱歌跳舞啥的没兴趣,平时最喜欢的就是看国内外文献。”对张茂宏教授来说,看患者、讲解疑难早已融入他的生活、成为日常习惯。

  2013年1月,院领导向张茂宏教授颁发了“终身教授”的荣誉证书。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他仍愿在毕生致力的医学领域,一如既往地站在临床的前线,毫无保留地为医学事业发挥余热。

  一头花白银发,迈着蹒跚却坚定的步伐,矍铄精神的张茂宏教授每周二和周四,都会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医院,参与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平时各组病房如有疑难问题商讨,他也会坚持参加、随叫随到。

  “我喜欢结合疑难和罕见病例,查阅最新文献制成幻灯片进一步讲解。”张茂宏教授说,参与新药评审也是他现在的一项主要工作,齐鲁医院会在每周三的下午常开会讨论,审阅项目费时较长,虽然劳累但是他自觉责无旁贷。

  从1947年至今,张茂宏教授已经从医七十二载,始终秉持着一颗“仁心”,利用“仁术”为病人治病服务,从未忘记医者本能。“对于医生来说,责任心远比名誉更重要。”

  在他看来,医术欠佳者,见重危疑难病症束手无策或望而却步,会贻误病情甚至导致死亡。所以在临床实践中,他格外注重询问病史和查体,不遗漏任何细节之处,以免影响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而之所以选择从医,跟张茂宏小时候的经历有关。初中时期,他患过两次重病,几次濒临死亡边缘,接连不断的病症折磨着身体,却从没击垮他坚定的意志。“小时候的房东是一位老中医,闲暇时经常给我讲自己治病救人的故事,后来迁居城内,看到西医特别受百姓们的尊重和爱戴,由此渐渐萌生了学医的想法。”

  以病房为家,始终将患者放在首位

  1947年报考大学志愿时,张茂宏选择了齐鲁大学医学院,踏出了漫漫从医路的第一步。1949年,齐鲁大学医预科因故迁至杭州,但是张茂宏却无力支付高昂的飞机票,抱着完成学业的坚定信念,他毅然决定徒步至杭州。步行、马车、帆船几经变换交通工具,16天后终于抵达。

  医学专业实行残酷的淘汰制度,由预科到本科是一条披荆斩棘的道路,他凭借着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顺利进入医本科。毕业后,张茂宏因为成绩优异被留在齐鲁医院工作,在住院医师期间,他一头扎进了急诊室。“急诊室的工作不仅劳累,而且风险无处不在,医生一旦失误,有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张茂宏更加严于律己,他以病房为家,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变化,多年来一直坚持与患者及其亲属密切接触和交流,用仁心仁术为患者服务。在急诊室积累的内科实践经验,也为他打下了深厚的临床诊疗基础,他在国内较早开展了显微镜下观察血细胞形态的实验,这对诊断血液病至关重要。

  无论什么时候,张茂宏始终将挽救患者的生命放在首位,他经常深入贫苦地区治疗流行性疾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苏北和鲁南的很多农村,农民患有丝虫病者约占30%,这是由蚊虫传播的寄生虫病。1957年,张茂宏被派往山东省丝虫病防治研究所帮助工作,任务为确定治疗此病的药物是否既安全又效果好,还要探索出诊断丝虫病的方法。这两大艰难的任务,他在一年的时间中就圆满完成。

  1960年因自然灾害粮食缺少,城市职工和居民不少人都出现了轻度浮肿,农民更为严重,有些人全身水肿或严重干瘦,甚至死亡。当时研究出所谓链孢酶,被认为是代替食用蛋白的有效方法。认真谨慎的张茂宏不敢轻易为病人应用,他亲自和同病房的郑广礼医生首先试用,结果证明链孢酶不仅无效反而有害,链孢酶后来被停止生产禁止食用,他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别人的生命。

  桃李满天下,潜心研究学无止境

  1978年,我国恢复了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张茂宏被选为研究生导师,当时他年仅49岁,刚被评为副教授,深感责任重大。他秉承齐鲁医院言传身教的优良传统,在查房和诊疗时,注意向实习医生传输临床经验,锻炼学生的诊断能力和医疗实践水平。

  1986年,张茂宏教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这既是对他的激励,更是对他的肯定。“医学永无止境,只有潜心钻研才能提高医术,做到真正对病人负责。”从医多年从没停下研究的脚步,多年前他的多篇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至今仍在有关专著上仍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

  1990年,齐鲁医院血液学专业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山东省大内科的第一个博士点,张茂宏被选为博士生导师,成为我省内科专业中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他因材施教,致力于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当开门弟子陈学良正面临选写毕业论文的关键时刻,这时门诊来了一位女性患者,她皮肤黑紫、唇似墨染,当地称之为黑嘴唇病。张茂宏教授了解到,这是很罕见的一种血红蛋白病,这种病在国内文献仅有个案报告,因为与家族有关,女患者所在的村庄,这种病人很常见。

  为了研究此病,时年已逾六旬的张茂宏教授,与学生一起赶至当地,深入16个农村进行调查,并进一步对两个家系进行详细地询问、查体并采取血样,初步证实为HbM,进一步区分其亚型为HbIWAT。这是山东首先发现这种疾病,也是国内发现最多的病例数。

  “我要把上代人的教诲和齐鲁医学精神传带下去,这是我毕生的责任。”辛勤耕耘收获桃李满天下,从事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29年来,张茂宏教授直接指导过的博士研究生已经超过60名,均已成为国内外学术带头人或骨干力量。2005年,张茂宏获得全国百佳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同时也成为我省首位获此殊荣的导师。

  站上医学巅峰,做一名永不掉队的卫生兵

  张茂宏教授对医学的贡献,远不止如此。他在国内最早研究血细胞的荧光改变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血细胞的三维图像和表面微结构,结合组织学、免疫学、细胞和分子遗传学以及核素影像等,对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难治性血液病进行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享誉血液学界。

  他团结同仁,组织华东区27所医院的专家根据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设计了SSL联合方案治疗再障病人并取得了确切效果,很快在全国推广。随后又对治疗银屑病药物所致的相关性白血病进行了调研,及时中止了该药的生产,从而防止了白血病的继续发生。他密切结合临床并进行实用性研究,获得部、委级一、二、三等成果奖十五项,主编及参编专著十八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尽管已经站上医学巅峰,张茂宏依然时刻在学习。在他眼中,医生有三个老师。“首先是教给我们知识的老师,其次是患者,人体很复杂,每个人情况不同,临床观察是提高医生医术的很好途径,作为医生应该多花时间和精力走进病房,多与患者交流。第三个老师是书籍,各行各业都讲创新,创新的前提是必须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才能有所创新。”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山东医科大学研究生部主任、血液学研究室主任、附属医院内科、肿瘤中心和血液科主任、山东省血液病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对于张茂宏来说,这样的头衔还有很多,而他最看重的,还是“大夫”这个身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张茂宏认为,对党最好的报答就是潜心行医,想方设法治好病、防好病,做一名永不掉队的卫生兵。

  作为一名医生,张茂宏教授医道从德、术业求精、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堪为大医楷模。作为一名教师,张茂宏教授潜心治学、甘为人梯、传道授业、为国育贤,堪为名师典范。正是像张茂宏教授这样的一代代共产党人筚路蓝缕、沐雨栉风,与国家同呼吸、与医院共命运,以高尚的医德、无私的奉献、实干的态度、创新的精神,铸就了齐鲁医学百年发展史上一次次辉煌。

本站原创文章可转载,但需注明来源于本站,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本站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任何联动责任,本站概不负责。

客户服务热线:021-61090198转8044或400-775-9967 邮箱:editor@shanghaiyanglao.com

本站版权所有:上海新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shanghaiyanglao.com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55077号-2

工信部网站链接:http://www.miitbeian.gov.cn/state/outPortal/loginPortal.action

手机上海养老网

扫一扫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