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血缘的藩篱,日本长者为身后事寻找「墓友」
影响人老后幸福感的因素是什么?
为了深入理解富裕、中产、贫穷的老人们,会为何感到幸与不幸,日本趋势预测大师三浦展透过数据研究,深入调查及分析六十五岁以上高龄者的经济背景、日常生活与幸福程度。
他发现幸福的关键,往往藏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与他人连结」的生活日常。如何看待身后事就是一例。
越来越多年长者选择打破家庭和婚姻的束缚,选择考虑其他的合葬方式,形成另类的互助模式。
幸福老人不希望死后为家人带来负担
关于老后人生,有71%的高龄者认为「若病重,不需要勉强救治延命」,有62%的人「希望尽可能不给孩子带来困扰」,其次有58%的人「希望办个只邀亲友的简单葬礼」,有54%的人「不想活这么久,希望走得突然」。
从回答比例来看幸福者与不幸者的差异,幸福老人回答「希望不给孩子带来困扰」与「想要在家迎接死亡」的人较多(参照下图)。相反地,不幸老人当中较多回答「不想活这么久,希望走得突然」,感觉有些厌世。
若观察自由回答的内容,像是「轻松以待」、「只能听天由命了」、「忠于自我地过生活」、「随心所欲地活下去」、「不需要办葬礼也不需要坟墓」、「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若能过得如意便满足了」、「活得自然」等等,展现出这批战后婴儿潮出生者的价值观。
另外,也有人回答「要致力于兴趣」、「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若有余力,想去国外生活」。
对坟墓的看法随着幸福程度而有差异
关于后事的处理方式,统合男女两性的意见后发现,有36%的人回答「会埋在家族墓地」,21%的人「会埋在夫妻两人新买的墓地」(参照下图)。
另外,以性别、不同幸福程度分别统计,无论男女,有高达4成的「幸福者」回答「家族墓地」。在「幸福」的男性以及「不算幸福」的女性当中,有两成多的人回答「夫妻新买的墓地」。
在此也可看出,在受访者几乎都是团块世代的情况之下,拥有夫妻两人墓地的占比并不多。
我想是因为这群人以团块世代(一九四七到四九年出生)居多,因此回答「家族墓地」者多,「新买的墓地」则少。但是,若只看未婚者,则有58%的人回答「家族墓地」,丧偶者则有48%(参照下图)。
接着,有18%的不幸男性希望以散骨(将骨灰撒向山、海等自然葬)方式处理,不幸女性希望採取树葬的人也有18%。
另外,有22%的离婚者希望选择散骨,回答「正在考虑其他墓地」的人也有17%,比例算满高的,虽然样本数较少,但还是可作为参考值。
特别值得注目的是,有33%的离婚女性回答「正在考虑其他墓地」。
另一方面,离婚男性当中有半数人「尚未考虑这个问题」。无论男女,离婚后变得较难选择传统的家庭墓地。今后更加需要研发出新型态的坟墓以及葬礼。
单身者增加,产生「墓友」的需求
话说回来,「其他墓地」是什么意思呢?正当我想着回答者应该也不知道这个选项是什么意思就选了吧,在新年的报纸广告栏当中发现了有趣的东西。
那是宝岛社的企业形象广告,女演员树木希林仰躺在被草木花朵环绕的溪流之中。设计概念取自英国画家约翰.艾佛雷特.米莱(John Everett Millais)的名画《奥菲莉亚》(Ophelia),夏目漱石也在《草枕》书中提及此画。
文案写着:「至少在死去之时,让我随心所欲吧。」的确,应该有许多人都向往着能像这样自由地承载于美丽的河流之上而死去。主题曲应该就是美空云雀的〈川流不息〉吧?
现在似乎衍生出了「墓友」这个词。意思是以死后埋葬在共同墓地为前提的交友关系。
不只是宗教团体,企业及非营利组织等团体都开展了共同墓地的经营领域,人们会呼朋引伴一起报名申请共同墓地。
像这类的墓友,通常都不是有血缘关係的亲戚,而是像在社团等地方认识的同辈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