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腾挪寿险子公司谋协同分羹养老社区
2018-11-06 12:35:11来源: 中国经济网
收藏(0) 赞(0)
  海尔腾挪寿险子公司谋协同,分羹养老社区专家提醒谨慎前行

  近日,北大方正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大方正人寿”)股东变更方案获批,股东青岛海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海尔投资”)将所持股权转至海尔集团旗下金融控股平台,调整之下,或在海尔集团金融生态与生命生态的双重布局中,有所助益。

  同时,蓝鲸保险注意到,近年来,海尔集团在养老社区方面持续发力。专家指出,养老社区项目已成各类企业布局“重头戏”,险企、房企各有优势,在此前提下,建议海尔集团等实业资本走“特色”道路进行布局,但切忌将之视为谋求高利润通道。

  北大方正人寿股东再变更,前8月市占率仅0.064%

  首先,详细来看此次股权变更。此前,北大方正人寿共有三家股东,分别为国资企业北大方正集团、外资企业明治安田生命保险相互会社、以及青岛海尔投资。此次拟进行股权变更的即为青岛海尔投资,拟将手中19.76%股权,转至其股东海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海尔集团”),旗下孙公司海尔集团(青岛)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尔金控”)名下。公告透露,该笔股权交易已获银保监会批复。

  显然,此次股权交易是海尔集团对旗下资产的一次调整,事实上,自北大方正人寿设立初期,海尔集团即以发起股东身份参与其“成长”。2002年,海尔集团与纽约人寿合资成立海尔纽约人寿,各持50%股权,但在8年后,因经营理念差异“分道扬镳”,随后,日本明治安田生命保险入股,海尔纽约人寿更名为海尔人寿,届时,海尔集团持有75%股权。

  2012年,海尔人寿再度生变,青岛海尔投资将51%股权转让给北大方正,明治安田生命保险相互会社持股29.24%,海尔集团持股比例最少,为19.76%,失去第一大股东之位的海尔集团同时失去了“冠名权”,海尔人寿更名为北大方正人寿。

  此后,北大方正人寿股权保持稳定,管理层却频有变动,2015年后3年间,更替4位董事长,目前,北大方正人寿董事长为施华,同时兼任北大方正集团副总裁。

  高管层不稳定或也是北大方正人寿2012年至今业绩表现不佳的原因之一。2012年,北大方正人寿转盈为亏,净亏损1.07亿元,此后连续亏损,2016年亏损扩大至1.14亿元,终于在2017年扭亏,净利润达到3540.91万元。据最新披露的3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北大方正人寿今年前9月共计盈利2738.94万元,盈利能力趋于稳定。

  保险业务收入方面,北大方正人寿具有外资险企的“通性”,保费稳步提升,但市占率偏低。2011年至2017年,北大方正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从4.72亿元提升至20.34亿元,2018年前8月,据监管数据显示,北大方正人寿共计实现约12.7亿元原保险保费收入,市占率仅有0.064%。

  海尔金接手归寿险牌照,或为助力金融、医养布局

  连续5年亏损,市占率较低的北大方正人寿,显然未能给海尔集团带来投资收益,那么此次进行股权转让,有何谋求?

  据蓝鲸保险了解,此次股权受让方海尔金控,是海尔集团物联网社群生态布局的着力平台之一,目前主要面向“金融生态”、“生命生态”两个领域发力。

  分别来看,在金融领域,2014年成立的海尔金控旗下有金融科技子公司、交易平台、银行、基金等相关子公司,官网数据显示,已布局金融、类金融机构16家,北大方正人寿的加入,是海尔金控“发展产业链金融,最终实现生态圈金融”的一步落子。

  拟完善金融平台布局,将旗下保险公司股权进行调整整合的企业不在少数,例如,今年9月,工银安盛人寿股东中国五矿,将手中所持股权转让于旗下金融投资平台—五矿资本控股。

  对于在集团内部进行金融子公司股权调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曾向蓝鲸保险分析称,“同一品牌下的子公司,可协力形成范围经济,为个人、机构、企业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股权调整,便于进行各领域跨业合作与客户资源共享。

  另一方面,将北大方正人寿揽入麾下,海尔金控或在“生命生态”领域也有所谋求。据海尔金控官网显示,其目前正在逐步搭建“盈康Life”生态生命平台,通过旗下康复医院、护理院、医疗科技平台等联动布局。

  在大健康、大养老的生态闭环中,保险的作用不可或缺。多位业内专家指出,“多触点发展医疗服务、养老护理、健康管理、健康保险,搭建健康生态圈,已经逐渐成为各类企业布局医养产业的通用路径”。

  与此同时,一旦海尔金控将北大方正人寿纳入旗下医养板块协同发展,也有助于北大方正人寿在前端健康管理、产品控费,后端理赔、服务护理等环节协同保险业务发展,提升保险业务收入。

  房企、险企、实业资本养老社区“三国杀”,专家:谨慎而行

  蓝鲸保险注意到,在海尔金控“生命生态”的推进领域中,养老社区是其重点发力方向之一。事实上,早在2016年,海尔地产即开始与养老产业品牌合作,依托于自身开发项目,在青岛推进智慧型养老社区、养老公寓项目。

  近几年,养老社区项目发展渐流行,各地养老社区纷纷“冒头”,背后“推手”,多为保险公司与地产公司,以重资产方式,在自有地产的基础上,打造养老社区。举例来说,保险公司方面,泰康人寿、新华保险等多家险企已在十余城市扎根养老社区项目;地产方面,如恒大地产推进的恒大养生谷项目,涵盖医疗服务、颐养康复等7个板块的养老健康生活服务。

  从项目的适配性而言,南开大学金融学院保险学系教授朱铭来向蓝鲸保险分析称,“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养老社区项目属于长期性投资项目,符合保费进行长期、储蓄型投资的要求;对于地产公司来说,将地产项目逐步转化至养老方向,是符合目前国家导向的动作,可获得政策、经济扶持”。

  地产、保险公司布局养老社区也各有优势,经济学家宋清辉指出,“保险公司掌握着核心的客户资源;地产公司则在所持物业、管理服务和土地储备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此前提下,海尔集团等实业企业入局养老社区,或处于下风。

  “各类企业入局养老社区,竞争力应在于实施特色经营”,朱铭来分析称,“海尔集团等实业资本,往往具有特殊的股东背景与经营主业,通过入局养老社区,可形成产业链的协同建设”。

  蓝鲸保险注意到,海尔集团目前向养老社区渗透的模式,正在转变,去年以来,海尔集团多采用与酒店、公寓进行合作,进行智能养老方案的输出的运营模式。智慧方案背后,是海尔主业智能厨房、浴室等场景家电的协同。由此看来,海尔集团与多数险企、房企的布局方式,已现差异。

  各类资本入局,养老社区正“欣欣向荣”,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朱铭来提醒称,“各类资本的涌入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市场混乱,部分企业以养老社区的名义圈地,享受政策优惠和扶持,却并未在养老健康、护理照料方面发力”。

  基于此,朱铭来建议称,“各类企业应发挥自身优势,保持头脑清醒,切忌将养老产业视为谋取高额利润的通道。而应将保障目的放在首位,实现优质的养老服务。监管同时也应配套,审慎进行政策扶持”。



本站原创文章可转载,但需注明来源于本站,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本站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任何联动责任,本站概不负责。

客户服务热线:021-61090198转8044或400-775-9967 邮箱:editor@shanghaiyanglao.com

本站版权所有:上海新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shanghaiyanglao.com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55077号-2

工信部网站链接:http://www.miitbeian.gov.cn/state/outPortal/loginPortal.action

手机上海养老网

扫一扫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