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看病难、看病贵,松江区找到一种全新模式。5月29日在“郊区医联体新气象”系列采访中获悉,松江区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后,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例已逐步下降至20%以内,全区门急诊均次费用、住院床日费用处于全市最低水平,群众就医负担得到显著减轻。松江如何实现这一成绩?区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正直言:近年来,区内医疗机构打造“名医名科”外,更着重落实优质资源下沉社区。最新数据显示:公立医疗机构内,门急诊人次年均增长5.8%,人均标化工作量上升11.2%,在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下,有效确保了200万松江居民健康需求。
腹透下社区提效降费
社区与医疗机构联动,促使优质资源下沉,居民得以就近获得优质医疗服务,同时也提高了效能降低费用。腹透下社区是最典型案例——
家住松江泖港的杨女士不到40岁,患糖尿病肾病多年,双目失明伴有脑梗,长期与轮椅为伴。杨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往,每半个月都要到区中心医院开腹透药,仅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要2个多小时。4年前起,她与家附近泖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钩”,享受VIP服务,看病配药人少,家庭医生定期上门指导,还有区中心医院专家随时检查检验结果。这样下来,一年还能便宜1万多医药费。
持续4年的腹透下社区项目,以松江区中心医院肾内科为牵头学科。松江区中心医院院长高臻介绍,目前,已有8名社区患者接受居家腹透治疗,8家社区医保获批大病诊治权限。从治疗效果来看,社区腹透管理后的腹膜炎发生率、透析后的各项血液指标得到明显改善。上海市腹透质控数据统计显示,松江区“腹透下社区”患者透析后生存率33.75,高于32.3的上海平均水平。
下阶段推进特色分级诊疗
除却腹膜透析,松江区内还率先运行区域影像、临检、病理等“三个中心”,同时探索慢阻肺分级诊疗信息平台、高血压心电远程监控平台、三级康复体系等医院社区联动项目。从卫生经济学角度来看,这一联动让社区居民得到了更有效、便捷的治疗,也节约了治疗费用。
以高血压心电监测移动医疗平台为例,松江区中心医院3年前初期辐射新浜、石湖荡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远程问诊、会诊与高危心血管患者分级诊疗,2015年底至今已完成1018例。据统计,通过监测发现社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急性心肌梗塞(AMI)、高血压急症、恶性心律失常等病例,第一时间转诊至区中心医院近30多例、转诊至第一人民医院20多例。就在今年4月,区中心医院与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合作,开展心脏康复项目,心脏康复患者就此纳入平台监护。
基层做好守门人,家庭医生手中有“武器”,方可做实“1+1+1”签约服务、将疾病干预向社区“前移”。近年来,松江区医疗收入年度增长率从12.4%下降至9.6%,医务性收入占比从45.7%上升至50.1%,卫生耗材和药品收入占比逐年下降,医疗机构收入结构不断优化。李正告诉记者,“下阶段松江还将继续做强区域医疗中心,推进特色分级诊疗,让松江居民切实感受到改革实惠。”